简体 |繁体 | English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大地栏目组 亚太经济 廉政反腐 体育 书画家 军事 教育 公告
教育
美育的实施方法 重在熏陶与化育
  发布时间:2018/10/29   来源:人民网   记者:彭 锋

  尽管美育涉及美学和艺术,但并不等于它们的相加,也不是某些相关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因为美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态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就特别重视环境对人趣味和修养的影响作用。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保护、人居环境营造和艺术环境创设三个方面,来设计美育的实施路径

  对美育的实施来说,增加新课程和改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指导,给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自我学习平台,激发和满足他们的兴趣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明显提升。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相比德智体劳,我们对美育内容、性质、功能等重要问题的认识还有一些模糊、误解甚至有所偏差,使得美育的具体实施难以找到切实路径和具体抓手,“美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难啃的骨头”,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突出。这也要求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探讨美育内涵与方法,把推进美育工作落到实处。

  美育目的不在知识和技能,而在态度和境界

  对于美育性质人们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情感教育,有人认为是形式教育,有人认为是艺术教育,有人认为是境界教育,有人认为是态度教育,有人认为是完人教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无论哪种界定,都体现出美育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它与分科教育观念、方法和内容较难完全兼容。学校教育科目主要侧重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就与美育相近的科目来说,美学侧重知识教育,艺术侧重技能教育。尽管美育涉及美学和艺术,但并不等于它们的相加,甚至不是某些相关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学科,美育终极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态度和境界。单纯追求知识的美学和单纯追求技能的艺术教育,都有可能因为竞争压力标新立异而走向美育的反面。

  那么,究竟如何实施美育呢?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篇题为《态度》的短文,给我们以启发。李渔所说的“态度”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态度”有所不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美态”,李渔文章正是谈论“美态”的鉴别和养成。在李渔看来,美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与漂亮不同,漂亮是可以确定,可以言传的。如果我们将这种美的养成称之为美育的话,就会发现李渔给出美育的实施办法非常独特。用李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人们通常会认为,教与学相辅相成,既然可学,就一定可教。但是,李渔坚持认为,“态度”是不能教的。不可教而可学的方法,就是熏陶和化育,具体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通过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艺术环境化育心灵

  环境影响在美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蔡元培在100年前提倡美育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他将美育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阶段。除学校美育涉及美学和艺术等教育科目之外,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虽没有明确的教育科目,却与环境和氛围营造有关。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就特别重视环境对人趣味和修养的影响作用。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保护、人居环境营造和艺术环境创设三个方面来设计美育的实施路径。

  首先是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通常被视为与可持续发展或者旅游经济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很少被认为与美育有关。事实上,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环境科学,都已经意识到自然在终极意义上是美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盛行的肯定美学就明确主张“自然全美”。因此,自然环境是实施美育的最佳场所。将自然环境作为实施美育的场所,并不需要对它进行美化,只需要将它保护起来;在自然环境中实施美育,并不仅仅让人从中寻找美的景色、欣赏美的景致,而是体会自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物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根据概念将自然物分门别类,将同类理解为一致,这其实是对它们的误解。自然物之所以是美的,不是因为它们符合人类确立的美的概念,而是因为它不符合任何概念,自然界比概念世界丰富和生动得多。能够沉浸在自然之中的人,一定懂得设身处地理解他者,从而不仅可以抛弃一己之见,而且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桎梏,借用冯友兰的话说,可以越过“道德境界”,直抵“天地境界”。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审美境界。

  其次是人居环境的营造。建筑是人居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实用功能,也有审美功能,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工程学角度看待建筑,也可以把它归入艺术学范畴。对于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建筑中的功能与审美不可兼容,以功能为主的建筑就不应该装饰,以审美为主的建筑就不应该实用。这种观念对应于人的这种状态:工作的时候就不审美,审美的时候就不工作。有人采取融合的方法,主张从功能基础上发展出审美,或者从审美基础上发展出功能,从而希望人能够将劳作和享受结合起来。无论哪种主张,都没有否定建筑的审美价值,建筑等人居环境也是实施美育的良好场所。

  与建筑类似的是各种用具和产品设计,它们也要兼顾功能与审美。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突飞猛进,物质世界不再是铁板一块的硬件,而变成可以塑造的软件,我们的审美理想可以渗透其中,出现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即日常用具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日常用具具有越来越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实施美育的主要工具。

  最后是各门类艺术的传承、创造和展演。尽管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但它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今天使用的艺术概念,最初是在18世纪欧洲确立起来的,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建筑等科目,后来增加摄影、电影、设计等,现在又有人讨论是否将游戏纳入艺术的大家庭中。不管艺术的科目、形态、风格、功能有多大变化,艺术始终没有摆脱模仿或者再现的特质。从模仿或者再现角度来看,艺术是无利害的。画面上的苹果只是对苹果的再现,不会有人想把它吃掉。这种对事物存在无功利审美的态度,可以让我们超然对待事物,这正是美育要培养的重要内容。另外,因为艺术包含虚构,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我们的创造力。艺术再现包含想象和理想的成分,能够激发我们的移情或同情,作为创造和移情的结果,自然就是审美愉悦。

  以学生为中心,让环境影响由外在转而内在

  从青少年角度来说,环境影响只是实施美育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比较外在的方面。实施美育的内在方面,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20世纪上半期,经过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有效,教师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兴趣和指导问题解决。特别是伴随新技术和新知识爆炸式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很有可能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正因为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界讨论的重要话题。在我看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尤其适合美育,再加上与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可以让环境影响由外在转而内在。

  对于美育的实施来说,需要将环境影响和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增加新课程和改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指导,给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自我学习平台,激发和满足他们的兴趣。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责编:周勇

要  闻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同杜达、拉赫蒙通电话
中央有关部门听取香港各界对完善"爱国者治港"有关制度的意见 夏宝龙出席
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 汪洋出席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判3年有期徒刑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4日召开
中国脱贫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暂停台湾菠萝输入大陆完全合理必要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姓  名
身份证号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亚太经济新闻网 凤凰通讯社 中国网传媒经济  中国青年网 华讯网 央视网 央广网 映象网 凤凰网 中联部 中国新闻网 龙子网 国新办 中国网信网 未来网 中国纪委监察部 中编办 紫光阁 法制网 中青在线 微信公众号  
  主页  关于我们  会员专区  网址:www.cinm.hk  新闻热线:18137825188  豫ICP备1705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