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 >正文 当前位置: 文化

对话画家许洪卫: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的坚守与突进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    时间:2022-09-08
字体:

       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新疆电    题:对话画家许洪卫: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的坚守与突进

       记者:殷苗云棋


画家许洪卫    受访者供图

       许洪卫简介

       许洪卫,1984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9879月至19897月在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1999年参加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古典油画材料与技法培训班。2003年至2004年在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进修。20109月至201110月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现为新疆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油画学会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美术作品展获金、银、铜奖。近年多幅作品被艺术品收藏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的坚守与突进

       疫情之下,如何理解“艺术创作的力量”?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追寻自我对于美的期待和需求?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记者实地约访“新疆的人新疆的景”画家许洪卫先生,因疫情需要现变更为“云采访”。此次采访中,许洪卫先生围绕“疫情时期的美与艺术创作”展开了讨论,并结合自身实际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新疆美术馆的与新疆当代美术

       提问:您即是新疆美术馆副馆长,又是新疆本地的画家,在您看来,新疆美术馆开馆已有一年,作为如此的年轻的省级美术馆,它对于艺术推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许洪卫:2021年521日新疆美术馆正式开馆。这一年,新疆美术馆各个展厅大门被推开了75万次,共举办16场精彩展览,一批作品上乘、设计精致的美术展览受到观众的热捧。接待单位团体530个,新疆美术馆被列入《自治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教育资源参观学习推荐名录》。19场公教活动在这里上演,参与人数1.6万人次,微信公众号线上展览等活动浏览、参与累计86.9万人次,各媒体网上刊登、转载美术馆信息阅读量超过1300万人次,新疆美术馆已然成为新疆新的文化打卡地。

       以上这些数字足以说明,这一年间大家在新疆美术馆中捕捉过四季的气息,在沉浸式展厅中“穿越”童年时光,在“美术馆里的音乐汇”中穿梭于色彩线条与流动音符交织的平行空间,在“与大师对‘画’”中享受窥破时空密码的喜悦。感慨时光匆匆,开馆已过第一个年头,感谢大家对新疆美术馆倾注的喜爱。


       提问:新疆美术馆目前主要收藏哪些画家的作品?

       许洪卫:主要收藏黄胄、司徒乔、哈孜·艾买提、龚建新、杨鸣山、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李锡武、谢家道、张威、买买提·艾依提等多位本土优秀艺术家馆藏作品展览,这些作品可让大家了解新疆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韵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学习他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品格,并通过他们的艺术思想,推动学术研究,促进新时代新疆美术事业上高原、登高峰。


       提问:可否介绍新疆当代美术发展的历程?

       许洪卫:新疆现当代美术始于抗战时期,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繁荣于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新疆美术发展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时期的发展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离不开全国各地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

       抗战爆发后,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来到当时的大后方—新疆,其中就有不少美术家。他们通过发表美术作品、出版画刊、举办画展、建立美术组织、举办美术培训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团结教育各族群众,培养当地美术人才,为新疆现当代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美术事业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代。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一大批美术人才从内地来到新疆,他们的到来,培养和壮大了新一代美术力量,为全面繁荣和发展新疆美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宗教思想的束缚,新疆少数民族鲜有人从事绘画创作。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先后在新疆相关院校设立美术专业,内地院校在招录美术专业学生时向新疆倾斜,众多少数民族美术人才脱颖而出。可以讲,新疆美术力量的汇集整合、培养储备以及才华展示是在解放后实现的,这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二、疫情之下,艺术创作面临的挑战

       提问:因为疫情严格管控,物理空间上的阻隔使得更多空间开放性逐渐减弱。疫情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艺术创作是否因此被弱化?

       许洪卫:我个人感觉,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与其说是积累稳定的经验,更需要把握应对这一切的态度。在强化自身内驱力的同时,还要在张力之中寻找契机,汲取养分,坚守初心,潜心作画,更新自我,如果能在坚守中突破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力争在坚守与突进中逐渐变成一颗“夜空中闪亮的星”。


       提问:这蛮让人敬佩的,正如“闪亮的星”的含义一样,无论是你们还是它们都会一直在发光发亮。有没有想过当线下工作被迫停止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矩阵让“闪亮的星”光芒照射的更远一些?

       许洪卫:疫情的封控工作确实是将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的阻隔达到极限。大家更加依赖互联网,以此作为身体不在场的重要补偿。我也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想尝试做一些网上节目可以丰富青少年的居家生活和策展怀有追求的年轻学者分享策展知识。更想实现邀请一些圈内好友、专家学者通过一本好书、一副作品讲述一段艺术故事,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为原点,由对作品的艺术欣赏延展至对其创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人文、民俗风貌等方向的多元探索。

       可是,实现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对于一个不熟悉互联网技术的我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因为通过观察学习,我发现“线上”不再是“线下”的平行存在,已具有自己独立的内涵。线上工作必须在专业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分享和技术转化,才能准确落地。我相信,这会使我加强与更多老师及专业机构之间交流的深度,也是珍贵的学习契机。但是,仅我个人而言,没法做到“大而全”,“小而精”也是自我修行的一条路。


       提问:如果新疆美术馆有一天可以实现“线上”传播,在这个“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您觉得对于“线上”业务的考量标准是什么?

       许洪卫:首先,我任职的新疆美术馆作为公立的非营利性美术馆,必须去观察社会趋势和潮流,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诉求作出选择。比起迅速卷入其中,也许保持距离更能让我们获得全面的感知。

       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内容为王”,点击量只是内容策划阶段的一项参考指标吧。除了用数据进行分析,我觉得应该试验性地推出一些观众平时可能不太接触,但或许能给他们带去一些启发和快乐的内容。艺术创作的使命就是对美学的普及和启发。


       提问:疫情之下,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提出新的转型要求。在告别过去“抓基础建设”的时代,现处“追求本质”的精神时代,艺术能不能在一定程度解决社会问题?

       许洪卫:因为疫情,我们能看到社会停摆,我觉得这是每个人自我反省的好时机,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的问题,都需要重新反省。那么在这种时候,艺术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解决问题?这就像很多人会问“学艺术到底有什么用”,甚至有些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学画画,以后就业除了老师和设计师,还能做什么”,这些不该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思考的问题。解决问题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核算成本的方式去计算,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认知,突破思维的维度,就是为了修炼更好的自己,能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不是“假大空”的口号,我们真正应该思考到底什么是艺术,甚至要反思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的现状,这些都是为了推动人类进步,而不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

       艺术无法与科学技术进行横向对比,做不到“消杀病毒”、“研究疫苗”、“救死扶伤”,但是艺术也不是“画一幅画,雕刻一些作品,拍一些作品,唱作一些歌”,艺术家们是可以反映出很多社会问题,甚至是带有总结性、社会观察性的问题。创作的作品不是单纯的视觉化产物,它是艺术家们借用绘画、实物、肢体等传递内容的媒介,这些艺术创作都是对各种问题的回应,甚至有些还是揭露,但是如果能找到答案或者给予提示会更好,这些都是推动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问:如果做到这些,那么首先要精进个人的修为。疫情之下,您觉得对个人艺术创作有什么特殊影响吗?会不会出现很多负面的因素干扰创作?

       许洪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宅在家中开始自我隔离,相信所有人都急切地期盼着疫情赶快过去,恢复往日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在这些与病毒作斗争的日子里,我索性在家里找个地方画画,不料想这一画竟然停不下来,一批作品便应运而生。

       我从年轻学画画开始,一旦拿起画笔就会产生一些思考,不久前看到有人提到“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笔墨当随时代”是清末四僧石涛的名言,原意是不能一成不变的固守传统,要画出自己所处时代特点的绘画,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不能固步自封,要有开阔的艺术视野,面对自然,画我心中的人与物。


       提问:您是油画画家,对水墨画也颇有研究吗?

       许洪卫:这无关东、西方艺术创作,它们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本质都是相通的。要画出具有自己所处时代特征,并非说仅以绘画来表达自身所处时代所发生的事件,那只是绘画的基础功能,要更多精力潜心研究绘画本体。塞尚是第一个提出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与这个世界关联并把这一思想形成理论指引的一位大师,他着重表现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物体内在结构的关联,不同物体之间色彩的关联等等,这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不谋而合。艺术家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必须了解这个时代的所需与特征。

       其实,观察周围的人与事,不难发现很多人因疫情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的疗治了“浮躁”。尤其是搞艺术创作的,大多潜心创作,这个特殊时期确实带来创作节奏的舒缓,也提供了追问艺术本质的间隙。就我个人而言,创作状态反而出现少有的沉稳与亢奋。生活积累需要时间沉淀,个人艺术创作也是此间隙获得了调整、锤炼与突进。

       生态环境变化势必促使艺术形态寻求改变,我发现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运用电脑和手机进行艺术创作。一些美院学生因为被封控,无法去画室完成创作,不得不用电脑创作或建模制作效果图以及用策划文案来替代。这无形中促使这一届毕业生运用电脑和手机创作的能力大爆发。一些资深艺术家也尝试玩电脑或手机创作。工具的改变,往往会酝酿出新的艺术浪潮,所以不要小看疫情带来的这些变化。疫情是困不住艺术的。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而寻求突破,本就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三、新时代美学存在的意义

       提问:“十四五时期教文卫体发展规划的酝酿,要把美育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新时代的画家,您觉得美育有什么新挑战?

       许洪卫:美育概念是现代社会赋予公民享有平等接受审美教育的权利,美学在传统意义中确实是靠教育完成,比如通过讲解、参与活动、讨论或者讲座这些方式。时代在发展,生产力在变更,中国美术教育的演进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我个人作为美学生产力的参与者,不太喜欢“灌输”这个过程,甚至不太想用“教育”来体现美学的传播。我觉得的更多的是体验与学习,可以试着告别过去那种带有“权威”、“强制”性,而是更突显自我与个性。都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其实艺术创作也可以“人人都是艺术家”,大家在正确的道路上,用正确的式共同努力,让面对作品的人体验、探索、享受、悟道,享受“开花结果”的喜悦。美术馆、展览馆等艺术机构的存在就是放大这种作用,让热爱艺术的人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与作者们进行内在交流互动,达到精神共鸣。艺术作品不再是简单的三维物质般存在,而是突破维度成为不能替代的精神食粮,这种无声的能量输出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提问:作品实物展览与浏览电子版对于提升大众审美有何不同?

       许洪卫:首先,展览不仅仅是作品的汇集,更是从一个主题出发,通过策划与构思,让作品与时间、空间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产生新的叙事方式和阐述意义。审美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这些年,国内很多美术馆、展览馆等艺术机构将更多享誉国内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让美学教育变得不再奢侈,让学习的机会变得相对平等,人人都有可能透过展览馆的资源拓展提升自己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

       无论是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是很有关注热度的5G技术、“元宇宙”等概念,都是推动美学发展的。但归根结底,艺术作品的功能与使命仍然是生产知识、启发智识、陶冶情操。与艺术原作的面对面、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流都很难被数字技术完全代替。期待疫情的阴霾早日过去,早日开馆接待大家。


       【结语】后疫情时代,虽然很多习以为常的艺术形态被暂时困住了,但新的形态正在涌动和破界。艺术历来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困苦和压力,同时也激发出人性的光芒,它们终将化为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

        新疆各界艺术家们都在发挥各自的力量积极开拓新可能,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给每个热爱艺术、心向往之但身不能至的人,带来温暖的慰藉。

       (注:经许洪卫先生本人同意,展示个人油画作品图集)


















【责任编辑:周勇 】